端午节(Dragon Boat Festival),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午日节、五月节等。“端午节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它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。
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,古代百越地区(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)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,后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等说法;端午节是流行于我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
端午节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?
●赛龙舟
又见端午龙抬头,千村万乡赛龙舟。翻江倒海人声沸,你追我赶拔头筹。端午节最有意思的习俗之一就是赛龙舟了,赛龙舟也是最隆重、最热闹、传播范围最广的一个习俗。既具有端午节的传统节日意义,又具强身健体的功效,娱乐性较强,深受人们喜爱。那么赛龙舟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?
赛龙舟习俗来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他曾受佞臣所害被流放,在听到自己国家的都城被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加,毅然抱石投入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,沿水招魂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损伤他的躯体。从此以后,大家把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连接在一起,成为中国的一个节日——端午节。
●吃粽子
端午节又叫解粽节,古人喜欢解下粽叶来比赛谁的粽子叶更长。是不是很有意思呢?
粽子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春秋时期,就出现了两种粽子:一种是用茭白叶包黍米,状似牛角,称“角黍”;另一种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
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五,百姓们家家都喜欢吃上粽子,还会买粽子作为礼品送人。
●悬挂菖蒲、艾草
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,气温上升,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。艾草代表百福,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,可使主人身体健康。由于艾草和菖蒲的叶子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这种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在端午节,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楣,悬于堂中。
可见,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,寓意祛除病害,身体健健康康,同时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●沐兰汤
端午节洗浴兰汤是《大戴礼》记载的古俗。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,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,有香气,可煎水沐浴。
在广东,则用苦草麦药或艾、蒲、凤仙、白玉兰等花草;在湖南、广西等地,则用柏叶、大风根、艾、蒲、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。此习俗至今尚存,据说可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
●栓五色丝线
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“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”被视为吉祥色。在端午这一天,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,以保安康。在端午节清晨,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,系线时,禁忌儿童开口说话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抛到河里。
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●画额
画额是汉族习俗,在端午节以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,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以镇邪。
清富察敦祟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每至端阳,自初一日起,取雄黄合酒洒之,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,以避毒物。”除在额头、鼻耳涂抹外,亦可涂抹他处,用意一致。山西《河曲县志》云:“端午,饮雄黄酒,用涂小儿额及两手、足心,……谓可却病延年。
●关于端午节的歇后语
端午节包粽子——有棱有角 端午节吃饺子——与众不同
过端午的龙头——光耍嘴 癞蛤蟆躲端午——躲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
端午节后布谷叫——过时啦(比喻迟了)
端午的黄鱼 ———— 在盛市上 端午后的莒蒲 ———— 过时候不顶用
端午节民间有趣的习俗还有很多……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是传统节日中唯一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中华民族对端午节的特殊情怀永不褪色!